欢迎来到 石家庄永泰装裱机械有限公司 书画装裱机 永泰画廊 手工装裱培训 古籍修复 官方网站! 收藏本站| 网站地图| | 公司环境
全国统一热线
13803113565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苏裱大师 李祥仁老师莅临永泰 亲切指导学员装

苏裱大师 李祥仁老师莅临永泰 亲切指导学员装

文章出处:admin 人气: 发表时间:2020-02-01
苏裱大师李祥仁老师来到永泰装裱机械手工装裱培训中心
给同学们讲,刚开始学习手工装裱需要注意的问题

点击播放  李祥仁大师亲切交流实况


苏裱大师  李祥仁老师莅临永泰  亲切指导学员装裱技艺

 大合影




“故装潢优劣,实名迹存亡系焉。窃谓装潢者,书画之司命也。”

这是明代鉴藏家周嘉胄的感叹,千年以来的书画作品的命运,掌管在书画修复者的手里。而作为一名“装潢者”,李祥仁浸淫书画装裱修复40余年,一招一式皆浑然天成,积古人之风,显大家之范。耳顺之年仍以此为道,乐于此道。他说,“少年时期的‘爱好’,成为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。”

李祥仁,此工序专业俗语叫“挑刮画心”

追寻根本 探究源泉

这一“爱好”即是装裱,旧时亦称“装潢”、“装池”或“裱褙”等。笔精墨妙的法书名画,加上与之相宜的精工装裱,相得益彰,展现了更高的艺术美感。俗话说,三分画,七分裱。

李祥仁谈及中国传统装裱与修复的源头,那是绕不开唐代张彦远著的那本《历代名画记》,开装裱与修复著书立说之先河。其中“论装背褾轴”一章作了经典的著述:“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,宋时(注:南朝宋)范晔始能装背。”可见,在两晋时期,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术已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,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。

自从书画以纸绢为载体以后,装裱工艺便随之而诞生了。同时,这与历代文人的直接参与不无关系。像南北朝时期范晔、虞和,唐代王行真、张彦远、褚遂良、王知敬、宋代米芾父子等人都曾直接从事这项工作。

李祥仁回顾其在学生时代,亦是因爱好书法和篆刻,而与书画装裱结缘。当时他遍访连云港的地方名人、前辈师长,每当他们挥毫泼墨,常伴随左右,细心观察揣摩。长期的耳濡目染、潜移默化,使他的文化素养、审美意识迅速提高。高中时期就已小试牛刀,常为地方名家装裱书画作品,获得了业界的交口称赞。

英美烟公司出品的“装裱”烟画

潜心研习 审思明辨

1974年,李祥仁高中毕业,适逢“上山下乡”运动。后经个人努力与诸师友的举荐,于1975年进入连云港市博物馆,从事字画装裱和古籍善本的修复。“施其巧,重在审其思。”就像医生看病经过“望闻问切”,才能对症下药。一幅书画作品也需要审思、寻找病因,然后制定修复方案。

清代鉴藏家陆时化在《书画说铨》中提到,“书画不遇名手装池,虽破烂不堪,宁包好藏之匣中,不可压以他物。”在博物馆的高标准塑造之下,李祥仁做起了可付重托的“画郎中”。

1977年,“文革”刚刚结束不久,百废待兴。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全国文物工作会上指出:古字画修复师目前在全国已是凤毛麟角,再不抢救传承,就青黄不接了。

会后不久,在此精神指导下,南京博物院即受国家文物局委托,接收来自全国相关博物馆的学员,传授古字画修复技艺。1978年,李祥仁被荐去参加传承培训,一学就是3年。

李祥仁装裱古字画的过程

师徒传承 受益匪浅

南京博物院,以前身原国立中央博物院对书画藏品的装裱修复为开端。李祥仁说,“该院于七十年代初先后从苏州民间工艺厂调入于通海先生,从故宫博物院调入华凤笙先生,两位前辈均为‘苏裱’修复专家,他们的加入,形成了南博雄厚的修复班底。”

李祥仁有幸得到了这两位前辈师傅的耳提面命、言传身教。于师傅曾对他说,“这是一门手艺活,讲究做工。你对别人不负责,就是对自己不负责。”师傅衷言告诫,他一辈子铭记在心。

在南京博物院学习期间,李祥仁专精覃思,未及三月即可上手跟随师傅装裱馆藏字画。1978年该院举办“傅抱石遗作展”,李祥仁有幸参与其中,这成为了他学习装裱技艺启蒙阶段的一次宝贵经历。

如此一来,他才知道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《江山如此多娇》巨幅国画创作之不易:从铅笔手稿到放大样稿,约七八幅,凝聚了画家的多少心血?他不禁感慨:“装裱必须精心施工,才对得起名人佳作。”傅抱石先生也曾说:“作为一件艺术品,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以外,装裱是最重要的一点。”装潢者与画家之间,真可谓“惺惺相惜”了。

1979年南京博物院装裱修复工作人员与培训学员合影

于通海(后排左起三),李祥仁(后排右起一)

尹湾汉墓出土“缯绣”

工匠精神 微渺之间

装裱分为考古装裱、收藏装裱、商业装裱。考古装裱无疑最为难得,一般极少能遇到,而李祥仁曾有机会托裱到考古装裱级别的尹湾汉墓出土“缯绣”。尹湾汉墓简牍和华美绝伦的缯绣曾让世人惊叹不已。而这件堪与马王堆出土帛画相媲美的“缯绣”的保护,正是由李祥仁与南博专家协同完成。

在一次次的经历中,他不断地学习和总结,细致地体会每一幅作品中装裱细节处的异同。《装潢志》云:“装善则可倍值,装不善则为弃物。”对每一幅作品,他都认真以待,“致力于毫芒微渺之间”。因为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刷纸时的方向速度和力道,用糨的厚薄,这些看起来细小的区别,恰恰是决定一幅书画装裱成败的关键。

“装裱书画是一门工艺,也是一门艺术,而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。”它不但与书法、绘画和篆刻诸门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,还涉及到收藏、鉴赏、文学以及美学各个方面的知识修养。李祥仁与字画朝夕相处,神交良久,他对美的欣赏、对美学的理解异于常人,尤精于鉴古。徐学谟的《世庙识余录》也记载:“(严)世藩门客吴人汤裱褙者,以能鉴古,颇用事。”

装裱的过程以洗、揭、补、接(全色)为主,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全色。明代周家胄亦云,“古画有残缺处,用旧墨,不妨以笔全之,须乞高手施灵。”因为李祥仁兼有书法、印章和美学功底,知道画面哪该全、哪不该全,自然顺手拈来、运用自如。经他手“全色”的国宝藏品,基本都妙手回春。文物鉴定泰斗史树青先生曾为他题词:“修旧如旧,保持原状。二十年前赠祥仁先生语也。今相逢于新浦,灯前话旧,知先生艺已大进,渐入化境。真装潢妙手,法书名画之续命汤也。”

史树青先生为李祥仁题词

吴装最善 他处无及

中国裱画流派以典雅清新的苏裱、华丽稳重的扬裱、端庄堂皇的京裱为主。然“装潢能事,普天之下,独逊吴中(苏州)。”--《装潢志》。作为苏裱研究会副会长,李祥仁谈到苏裱(又称“吴装”),有“吴装最善,他处无及”之誉。

苏裱是随着明代吴中文人画发展起来的,该画派的特点是重神韵意境,讲格调含蓄。被称为“明四家”的沈周、唐寅、文征明、仇英都是苏州人士,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为了时代的风尚。当时的私人收藏也极为盛行,如王世贞、董其昌、韩世能、项元汴等等,他们都是著名的书画家,同时对装裱十分讲究。

“我们在装裱画作时,首先要领会书意和画意,然后才确定形制和配色,各色绫绢需调色晕染。”李祥仁的装裱手法系正统“苏裱”风格,在色彩搭配上体现了清新、淡雅、和谐之美,渲染烘托画面的气氛,犹如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。

装裱好的作品,山水气势雄伟,古朴大方、素净淡雅。2011年,苏裱修复技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李祥仁亦因其精湛的技艺而为该项“非遗”传承人。

李祥仁揭裱(上图),他的工具盒(下图)

清代周二学道:“装潢书画,好手难得。”凡真正的艺术,包括工艺美术,皆心灵之作也。俯瞰千年的历史长河,针对当前装裱业的现状,李祥仁忧虑地指出:“目前,只流于一般技术水平的裱画师不少,而掌握修复手艺的裱画师不多;潜心于研究提高的裱画师也不多;称得起‘画郎中’的更是少之又少。这很不利于事业的发展。而事业要发展,人才是关键。”他非常希望自己积攒了大半辈子的技艺,能够传承下去,绵延不绝。


此文关键字:苏裱大师 李祥仁 装裱 手工装裱

推荐产品

首页|新款智能装裱机 经济书画装裱机新款字画装裱机 经济型字画装裱机 产品中心 网站地图| 公司环境